西安秦陵文化艺术高考学校
招生热线

400-029-3755

校园新闻
新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学校名称:西安秦陵文化艺术高考学校

学校地址:西安市临潼区陕鼓大道芷阳路上行1000米

服务电话:

在线报名
Online registrations

姓名:

年级:

电话:

校园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校园新闻 >查看详情

浅论特色办学

有人说,未来教育的竞争,必将是特色的竞争和质量的竞争。没有特色的学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定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大部份学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校要有特色、教学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的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很难在理论方面和思想深度上升到较高的界面。只是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及查找相关的理论书籍, 浅显的谈一下对特色办学的想法。

一、特色办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我们可以把特色办学理解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的个性风貌和风格特征等。特色办学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的特色。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化等等。

1.办学的独特性。独特性是特色办学的基本属性,也是特色办学的决定因素。由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的特殊需要,必然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观点,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办学的价值性。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满足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特色办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能充分体现和满足两个需要的办学才能称为特色学校,才能称为高质量的学校。而真正的特色办学一旦形成,就必须体现和满足这两种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3.办学的稳定性。办学有特色的学校是成熟的学校,它有稳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有稳定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领导班子。在长期的不断积累、调整、充实和发展中,学校在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观念精神等各个层面上,逐步形成浑然一体的稳定的学校文化特色和学校的传统,并最终能稳定前进和发展。而那种随风倒、赶潮流的流行式办学方法,不能被称为真正特色办学。

4.特色的动态性。稳定是相对的,特色有一个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办学特色也会发展变化。特色也会因他人借鉴而不再鲜明。比如,一些学校开办初期 ,课程设置曾以外语、计算机为特色。提出优先培养外语能力、优先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两个优先的思想。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当社会上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之时,上述优势、特色会因社会的共同进步而不复存在。为此,学校要具有特色地办学,须不断地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以特色赢得不断发展的空间。

二、特色办学的意义 

追求教育或学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首先,教育特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代国际经济竞争日益依赖于建立在独创性发明基础上的高科技的发展,单纯模仿和一味地靠引进或追随别人的科研成果,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具有个性化的学校和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其次,教育特色化是社会对教育需求呈现多样性的反映。伴随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无论在职业需求还是精神需求上,都希望在学校中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有不同选择的教育,就是说,人们的选择需求和选择能力在增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于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有急切的要求与责任感。 

 

三、学校特色办学形成的条件分析

学校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是着重分析学校的内部因素。

1.拥有一位具有独特的教育理念、高素质的校长。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即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展现。只有校长具有正确独特的办学思想,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此影响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2.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各具特长的教师队伍。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和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进行特色办学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因为校长的办学理念必须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从而产生实际的效应。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是学校教师群体特长的体现。只有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特有的经验和独到之处,才能汇积和升华为学校的特色。特别是我们学校拥有人事自主权,因此,在招聘有特长的教师方面有自己特定的优势。

3.开发校本课程,在教育内容上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规定为民办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所做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较之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更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因为民办学校的学校机构功能、教师角色能更好地实现由集中机制向自由机制的转变。就目前的课程现实来说,中小学依然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比例偏高,所以民办学校在课程抉择上的自主权仍然极其有限。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给学校以更大的课程选择权,校长应在宏观课程指导下拥有更大的自主抉择课程的能力,使民办学校切实拥有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以自主选择课程的余地。

4.充分发挥小班教学优势,在教学上形成特色。班记级人数少更利于教学中因材施教,更利于师生交往,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班化教学由于班小学生少,学生上课发言机会多,参与教学过程更直接更频繁,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密切。同学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在课堂讨论中主动探求知识。学生上课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小班化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次,有利于因树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如果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教师很难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更谈不上按照每个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接受水平,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指导。

第三,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 由于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增多,交往频繁,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彼此的情感交流也更加直接,从而消除了学生的畏惧感和局促感,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关系更加和谐和融洽。这样,有利于一种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5寄宿教育有利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十分渴望与同龄人交往。而家庭的环境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可以给他们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而寄宿生活?在不同的范围,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利用寄宿教育,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寄宿生在校有很多时间可以自己来支配,这些时间用来做什么,学校可为他们的自主选择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晚课的时间,也可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可尽量地开出较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在选择和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能力。

6.营造独特、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特色办学的环境基础。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的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从校园文化的构成来看,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组织制度文化三大部分组成。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为形成学校特色提供物质基础。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校园环境建设、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文化等。它是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学校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其次,校园组织制度文化为形成学校特色提供制度保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体制、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等。在校园文化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向内化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形成一所学校独特文化和风格的基础。

第三,校园精神文化制约着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的性质、方向和强度水平。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校风、行为习惯等,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